您好,欢迎进入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4-11-29 18:28浏览次数:
本文摘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中国绿色时报11月17日报道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由此三北工程迈上了建设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的征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中国绿色时报11月17日报道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由此三北工程迈上了建设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的征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面积大,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期限长,从1978年~2050年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任务重,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并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北工程建设。

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为推动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推进‘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入到三北地区考察生态建设,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继续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建设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上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10年动乱后,我们党决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纪元。在这样一个伟大时刻,三北工程诞生,它以其广阔的历史和深厚的自然背景更彰显出深远的时代意义。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拓展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流沙压埋农田、牧场、村镇、村庄,威胁着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据调查,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年代~80年代初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恶化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公里。

这里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

三北地区在农田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1975年底,三北风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87万公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造林保存面积140万公顷,为大规模治理沙害、水患积累了经验。但在建设过程中,也走了许多弯路。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放松对黄土高原的治理,但由于重视工程措施,忽视生物措施,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减轻水土流失,而且一遇到暴雨,又造成更大的损失。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兴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植树种草是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生态灾难只能用改善生态的办法来治理。三北工程开启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新篇章,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在林业建设上的精彩缩影30年来,三北工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始终围绕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两大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充实建设思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精彩缩影。

建设思路不断充实。三北工程建设之初,提出了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一个符合三北地区自然和经济规律,高生产力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庞大生物群体”防护林体系建设目标。

进入二期工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为进一步调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实现农林牧、土水林、带片网、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结合,增强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能力。进入三期工程后,为推进防护林建设由点向面展开,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进入四期工程后,提出了防护林体系要走全面质量管理的道路。近几年,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一个亮点、统筹三大区域”的工程建设思路,开展了新农村试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重点农区、重点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的高标准防护林建设。建设重点不断延伸。

三北地区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任务重。建设中,在坚持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三大重点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工程建设主攻方向,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基本原则,在农牧交错地带的长城沿线紧密结合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建设,确定了194个重点建设县,通过实施主体工程和区域工程相结合,重点开展了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重点地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在巩固完善已有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了跨越西北东部和内蒙古中部三省区的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跨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吉林西部三省区的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跨越华北和西北六省区的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的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两市三地绿化工程,跨越西北、华北四省区的青少年黄河护岸林工程等5个重点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这些重点地区沙化和水土流失扩展趋势,率先在东北三省和京津两市许多地区建成了跨流域、跨省区、跨山系、集中连片、规模浩大、布局合理的大型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四期工程建设期间,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把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外围等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新治理沙化土地32.68万公顷。建设机制持续创新。30年来,始终把创新作为促进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一期工程建设期间,试行了经济合同制,由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和各省(区、市)林业厅(局)签订协议,然后各省(区、市)内层层签订合同,实行任务、投资、期限、负责人四落实,用经济手段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把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

二期工程期间,在强化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的同时,大力推行工程造林。建设项目,按程序立项、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标准检查验收,做到计划与规划衔接,投资与质量、任务挂钩,验收结果与奖惩兑现。

三期工程建设期间,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确定了“五长”(省长、地市长、县市长、乡镇长、村长)工程建设负责制和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坚持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与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抓工程建设的责任与职责,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四期工程建设期间,逐步将现代管理理念与方式引入到三北工程建设中,推行按项目管理试点,建立了目标明确到省、任务分配到省、投资下达到省、责任落实到省的“四到省制度”,显著增强了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设政策不断完善。一期工程上马不久,各地结合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力推行了承包造林、“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促进了造林生产责权利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二期工程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结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全民义务植树等政策的实施,推行“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造林和“四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造林、统一验收、分户经营)的统分结合的造林政策,探索了工程建设新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激励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三北这项劳动密集型工程的劳力问题,促进了按山系、按流域的规模治理,推动了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提高了建设质量。

三期工程期间,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建立,生产要素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农村经济情况的大幅度改善,开始推行“四荒”拍卖和股份合作制造林政策,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四荒”拍卖的政策和办法,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购买者身份的界线,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主体,购买“四荒”植树造林,允许继承、转让,进一步稳定林地所有权、搞活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收益权,并对个体造林、育林大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必要的信贷支持,充分调动了社会团体、个人和农户投身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解放了林地,保证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四期工程期间,随着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把集体林分家到户,国有林家庭承包,明确了林地的使用权,放活了林地经营权,落实了林木的处置权,农民成为山林的主人,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支撑不断增强。上世纪80年代,从三北地区干旱少雨的实际出发,为了突破工程建设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技术瓶颈,重点在单项技术上实现突破。

推广应用了容器育苗技术、钻孔深栽技术、开沟深栽旱作林业技术、汇集径流抗旱造林技术等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进入90年代,三北工程建设由推广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按照不同类型区,组装配套造林、营林、经营等综合技术措施,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区,探索总结治理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同时,从工程建设国家专项投资中拿出10%的资金专门用于适用技术的推广,实行项目单报、投资计划单下,从根本上保证了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先后推广了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适用技术1200多项,推广面积达到300多万公顷,大幅度地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工程质量,造林保存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85%以上。

进入四期工程后,工程建设技术向模式化和标准化迈进。在三北地区,按照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要求,总结推广应用了100多种造林模式,并按照功能布局需要,在三北地区推广了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防护林建设模式,启动了科学示范推广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

三北工程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3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把增加林草植被作为首要任务,扩绿、治沙、固土、保水、护田并举,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改善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重点治理地区的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采取封、飞、造相结合的办法,营造防风固沙林561万公顷,使2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陕、甘、宁、蒙、晋、冀等6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阶段。陕西省榆林沙区林草植被达到373.78万公顷,林草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15.6%提高到现在的33.5%,建成了以陕蒙边界、古长城沿线、白于山北麓、榆定公路、黄河沿岸为骨架,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建成万亩以上的片林165块,沙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上世纪末相比,沙化土地减少了2.08万公顷,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比重由29.9%下降到15.9%,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转变。

位于科尔沁沙地的内蒙古通辽市,通过三北工程建设,有166.67万公顷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53.33万公顷的农田和73.33万公顷的草牧场得到了林网保护,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8.9%提高到现在的20.89%,沙化土地净减少77万公顷,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甘肃省河西走廊五地市坚持“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方针,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87.64万公顷,41%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在走廊北部长达1600公里的风沙线上,建起了长达1200公里、面积约30.7万公顷的大型基干防风固沙林带,控制流沙面积20多万公顷,堵住大小风沙口470处,使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侵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完成造林274万公顷,在巩固绿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绿洲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到7万多平方公里,扩大了四分之三,一个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

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38.6万平方公里。

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1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公里,约有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年入黄泥沙减少3亿多吨。山西省造林153.4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万公顷,使46.7%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5.5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4.01万平方公里,减少了28%,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由2.8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21万平方公里,减少了57%。

辽宁省营造水土保持林53万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公顷,使地表径流和冲刷侵蚀明显减轻。据测算,土壤侵蚀模数从过去平均4500~5000吨/年·平方公里,下降到1500~2191吨/年·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

甘肃省在黄土高原营造各类防护林70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8万平方公里,累计达到5.67万平方公里,治理率为58.09%,提高了近4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输入河流和水库的泥沙由1977年的2.2亿吨下降到现在的1.4亿吨,水土流失面积也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原农区基本建成了防护林体系,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呈“双增”趋势。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坚持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营造带片网相结合、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2248.6万公顷,平原农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一些低产低质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77年的118公斤/亩,提高到2007年的311公斤/亩,总产由0.59亿吨提高到1.53亿吨。同时,由于防护林体系建设,过去的荒沙荒滩变成了基本农田,三北地区30年新增农田牧场1534万公顷。

据东北林业大学测定,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作用,粮食增产15%~20%,仅此一项,三北地区增产粮食187.6万吨,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是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达标县。东北平原共营造农田防护林70.022万公顷,庇护农田776.16万公顷,林网化程度达到72.24%。初步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补充、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无霜期10~15天,延长了生长周期,保证了粮食稳产高产,粮食单产由过去的84.9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23.4公斤,总产由0.14亿吨达到0.70亿吨,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新疆有12个地州、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34个团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区403.3万公顷耕地中的95%受到林网庇护,45个县市在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达到了平原绿化标准,初步建成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巩固和完善了绿洲生态体系,提高了绿洲抵御灾害的能力,粮食单产由工程建设前的100公斤增加到427.5公斤,总产达到816万吨,是工程建设前的3倍。

河北省三北工程建设区154万公顷农田和73.9万公顷牧场实现了林网保护,工程建设区农作物年均增产3亿公斤以上,其中防护林贡献率20%以上,农民增收2.4亿元以上。人们的生存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三北工程建设恢复和增加了建设区林草植被,美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

三北工程区森林面积由工程建设前1985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4283万公顷,林木增加减少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净化了空气,提高了空气质量。据测算,三北工程新增造林面积每年可吸收二氧化氮734.1亿吨,二氧化硫183亿吨,一氧化氮929.8万吨,一氧化碳5383.2万吨。甘肃兰州过去是三北地区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通过30年的建设,在改善大环境的同时,大力开展南北两山绿化,造林45万公顷,森林面积得到快速增长,吸收二氧化碳和各种有害气体。

同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空气质量明显改变。1998年席卷全新疆的特大沙尘暴,损失主要集中在缺林少林的地区,在3.22亿元的损失中,和田、喀什防护林比较完备的地区损失仅为1320万元,就是在损失较重的地区,防护林也发挥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库车县30年来共营造防护林0.91万公顷,绿洲森林覆盖率达34.1%,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空气湿度也逐渐加大,年降水量逐年上升,大风、浮尘和沙尘暴天气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逐渐降低:上世纪70年代与2000年后相比,降水量由67.4毫米上升到70.3毫米,大风天数由年均18天减少到6天,浮尘天气由年均91.3天下降到21.8天;沙尘暴天气由年均11.3天下降到2.2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正在修复和形成,野生动物、植物的种群和数量稳中有升,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甘肃省安西县通过荒漠植被建设,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据观测,荒漠区内生物种数明显增加,新增野生植物15种;绝迹多年的蒙古野驴又现身影;岩羊、雪鸡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三北工程培育了一批产业资源,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三北工程建设30年来,把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造一片林子,富一方百姓,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特色资源成倍增长。目前,工程区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净增6.7亿立方米。四料俱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特别是三北工程营造的农防林和用材林,活立木蓄积量高达4亿立方米,已具备年产200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经济价值在100亿元以上。据统计,三北地区年产木材2461万立方米,产值71.1亿元,其中商品材2034万立方米,农民自用材427万立方米。

营造各种经济林400万公顷,建成了以黄土高原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和新疆的香梨、宁夏的枸杞、河北的板栗等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年产干鲜果品36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三北地区的苹果产量160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60%。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通过防护林体系建设,广大人民群众从特色经济林产品销售、流通和加工以及人工林木材销售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林果业和木材生产已经成为建设区广大群众增加收入的稳定来源。截至目前,新疆林果业年创产值114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450元。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将香梨、葡萄、红枣、杏为主的四大特色林果作为发展林业经济的龙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7年底,全州种植香梨6.67万公顷,1.33万公顷葡萄,1.33万公顷红枣,1.33万公顷杏,年产各类果品28.72万吨,产值8.1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744.8元,已经成为该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其中库尔勒市和若羌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在4500元以上。

甘肃省天水市大力发展经济林,面积达11.96万公顷,年产果品70万吨,分别为1977年的18倍和35倍,年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1/4来自林果业。山西省昕水河流域目前林果总产值达到386168.15万元,比1978年前的20039.33万元增长了18.3倍,人均果品收入726元,占到农民人均收入2241.79元的32%。

吉县、隰县、石楼等县的林果业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绝大部分农民依靠林果业走上了致富道路。河北省永清县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形成了林木加工、果品生产、种苗供应、林产品销售四大农村支柱产业,林业总产值达62411万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到1837元。迁西县现在每年干鲜果品收入达2.4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1820元。

林果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产业和现实途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以林副产品为主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生态旅游业等在三北地区蓬勃兴起,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快速崛起,使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成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

宁夏通过枸杞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流通加工、印刷包装、交通运输、旅游观光、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据初步统计,仅关联产业收入就达15亿元。

枸杞市场营销网络建设速度加快,在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固的枸杞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点,从事枸杞营销的人员达1万余人。2005年,有40多万人加入了枸杞种植和深加工领域,有近20万劳动力从事枸杞采摘,使主产区和周边邻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陕西省随着果业特别是苹果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也在逐年上升。据统计,目前陕西省果品畅销全国,远销欧洲、东南亚、北美、南美等地区,出口国家和地区由2000年的45个扩大到53个,出口创汇连续9年以两位数速度持续增长。2005年,陕西企业自营出口的果品数量达29.3万吨,创汇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9.49%和54.97%,其中浓缩果汁出口26.67万吨,创汇1.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8%和61.01%,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目前,全省注册出口果园达到232个,面积近2万公顷,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北工程探索出了一条科学路径,为我国开展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3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走出了一条国家组织发动、凝聚全社会力量投身生态建设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道路。

三北工程上马时,我国实力不强,经济脆弱。实施覆盖我国半壁河山的生态工程,本身就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并取得骄人的成就,原因就是我们用制度优势弥补了经济劣势。

我们的政治优势体现在党和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工程一上马,国务院就成立了由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组成的三北防护林领导小组,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这种领导体制把工程建设由部门层面提升到政府层面,由行业行为拓展成为社会行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极其有效地调动了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林业建设领域。30年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累计达到48.6亿元,是国家专项资金的97%。特别是把工程建设同亿万人民求生存、谋发展的强烈愿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重点工程交给农民来办。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为三北工程建设义务投工投劳50多亿个工日,折合人民币470多亿元。

有了这个优势,我们就形成了团结协作、万众一心、共筑长城的良好局面,才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30年来,三北工程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支点,把握方向。

始终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平原林业,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保证粮食的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主攻方向,结合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了毛乌素、科尔沁沙地、河西走廊、新疆绿洲治理力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始终把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作为建设重点,加快黄土高原和京津周围治理速度,改善黄河和大型水库的水质,维护水资源安全。始终坚持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

三北工程创新了一套理论,保证和推动了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三北工程是我国政府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在30年的建设历程中,广大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实践中,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指导工程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形成了一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防护林建设理论。三北工程第一次把森林的三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了过去林业建设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林业实现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坚持实践生态系统学理论,第一次把生态建设作为林业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建设防护林体系的思想。根据建设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灾害频繁,农林牧比例失调的实际情况,突破以往防护林就是建设单一结构、单一林种的思想,把人为的能动作用和自然自我修复结合起来,建立一个高生产力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体,形成一个农林牧、土水林、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乔灌草、造封管、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三北工程坚持实践生态经济学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

从工程建设区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贫困的实际出发,把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有相结合起来,让群众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工程的积极性,使工程建设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三北工程坚持走生态治理规模化的道路,第一次把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起来。

根据建设区生态治理难度大,治理速度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需要,突破了生态建设小规模、小范围格局,把生态治理上升为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实现了以工程带动生态建设,促进了林业全面发展。三北工程坚持尊重科学,在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创新。

一是在防沙治沙方面,突破了过去被动的以防和治为主的技术方案,提出了防、治、用结合的全面治理的思路,实现了在防沙治沙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二是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突破了单一治理的模式,提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山系和流域为单元,坡、峁、垣、梁、埂综合治理。

三是在造林方式上突破过去以造为主的技术政策,从注重人工造林向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飞机播种造林相结合转变,把封山(沙)育林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大了封育和飞播造林力度,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四是在发展方式上从单纯造林向造林、保护、经营、利用相结合转变,把管护放在第一位;在林分结构上从营造纯林向营造混交林、覆层林、异龄林相结合转变,把营造混交林作为首要任务;在林种结构上从营造防护林为主向防护林和经济林、用材林等多林种相结合转变,把适地适树作为基本遵循;在树种结构上从造乔木为主向乔灌草、针阔叶树种相结合转变,把灌木林放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在种苗培育上从引进外来树种为主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土树种为主转变,把乡土树种作为各地工程造林的首选品种。

五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突破了造林成活率的技术难关,探索出了以泾流林业、深栽造林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六是在飞播造林方面,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的禁区,飞播成效提高20个百分点。

三北工程铸造了一种精神,成为激励人们投身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源泉启动实施三北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改善国土生态面貌的决心和意志,符合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激发了建设区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建设绿色家园的积极性。他们把改变生存面貌、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化作自觉的行动,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改变自然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一篇篇壮丽乐章,创造出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塑造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为主旋律的“三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凝聚和升华。三北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凝结的成果,相当于再造了3个大兴安岭,为我国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北工程也以其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条件之艰难、效果之显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被国际上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

在新疆,三北防护林体系既改善了环境,又富裕了群众,深得人心,被称为“生命工程”、“富民工程”、“鱼水工程”,筑牢了发展之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50团抓住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机遇,采取生物治沙和开辟农田相结合的方式,30年如一日,硬是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后退了60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甘肃省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明确提出“治穷必先治山治沙,治山治沙必先兴林”,并号召全省人民要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

山西省右玉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植树营林,为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了不懈抗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创业、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管千难万难,始终认准一个理:怕难没有出路,穷熬不如苦干,坚持绿化的信念不动摇,凭着觉悟加义务,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闻名的“塞上绿洲”。

他们领导率先干,干部带头干,群众同心干,一张铁锹两只手,镢头加窝头,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造林绿化“人民战争”,一棵一棵地用汗水浇灌,一年一年地用心血播绿,营造出一片人工绿洲。几十年来,右玉人民不畏艰难,以绿为荣,以树为伴,苦干实干,换来了右玉山川的满眼葱茏,赢得了大自然的丰硕回报。

如今的右玉山绿了,水清了,羊肥了,民富了,10万公顷树、3.33万公顷草,正在成为全县蕴含无限商机的黄金资源;60万只羊、8000多头奶牛,也成为了农民小康建设的致富源泉,全县真正走出了一条“植树种草防风沙、发展畜牧富农家、生态建设增活力”的道路。三北工程建设30年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大地上筑起了绿色长城,为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资产,必将成为名垂历史的伟大工程。

未来,三北工程建设将继续在三北大地上铺绿种富,在三北地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旅行中奋力前行。


本文关键词: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本文来源: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www.vlookin.net

020-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