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一期建设系列述评·新区建设篇中国绿色时报5月19日报道(记者:贡佳萍)从贫困闭塞的深山老林到生机勃勃的新林区,从岌岌可危的生存边缘到脱贫致富向小康迈进,回顾10年天保工程,林区民生改善显著,林区面貌焕然一新,林区社会稳定和谐。对林区群众进行输血帮扶,为林区造血重生提供支持,被称为救命工程的天保工程守护着天然林休养生息的天地,更支撑起了林区群众生存的一片天空。
二次创业,林区焕发无限生机天保工程实施初期,大批集中在林木采运生产加工岗位的职工丢了生计,在岗的也是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林区生活举步维艰。天保工程对林区生活是利是害?初期,林区群众心中充满疑虑。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是保障生存底线、安定林区民心、改善林区民生的第一步。随着木材产量调减、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步步推进,大批富余职工从木材采伐岗位转移,踏上了转岗分流再就业的新征途。
过去的林场职工变成了护林人、种树人、企业员工、股东,工资普遍有所上涨。自愿接受一次性安置的职工们,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开发林下经济、探索家庭经营,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工作有了着落,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林区人开始在林区的变革中探寻新的发展机遇。工程引导林区人找到了新饭碗的同时,也提供了二次创业的平台。从就木材搞林业的框框中挣脱出来,林区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多元化经营和特色产业,各地旅游、种植、驯养、林副产品采集加工等非林非木产业蓬勃发展,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雨后春笋,在林区萌发生长,林区百姓的收入节节攀升,生活有了起色。据统计,工程区职工年平均工资2008年达1.26万元,与2000年的4437元相比,增幅达185%。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521元,是2000年的4倍多。
林区摆脱了对木头经济的依赖,走上了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的富裕之路。新岗位替代了采运岗位,新兴产业取代了传统的木材产业,工程建设为林区百姓指引了生活的方向,林区人信心满满,林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配套措施,细微之处体贴民心如何让林区人及时把握工程区发展带来的脱贫致富机遇?天保工程民生建设若干配套政策措施及时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免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在转岗分流的过程中,林区职工技能单一,资金不足,限制了转岗就业的道路,也缺乏自主创业的基础。于是,各地纷纷结合需求,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又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以扶持自主创业、家庭经营等,帮助富余职工顺利实现再就业。
企业的历史欠账也因为工程资金的支持得以解决。黑龙江大兴安岭累计补发拖欠职工退休费6219万元、补发拖欠工资3.74亿元。四川省发放了2003年前重点森工企业部分死亡职工一次性抚恤和遗属困难补助,并从2006年起将重点森工企业拖欠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纳入财政预算。多年旧账清欠了,生活翻开了新的一篇。
国有森工企业系统内封闭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和地方接轨,向统筹互济的社会保险转变,保障层次提升了,保险风险降低了。工程区职工养老保险纳入了省级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纳入地级统筹,工程区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项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88.9%、84.3%、93.0%和83.8%;有的地区还将林业职工家属和已脱离森工企业的一次性安置人员等各类林区居民也一并纳入其中,使林区群众共享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健全为林区人织就了一张保障生存的安全网。对林区百姓的关怀从细微处入手,体贴的工程配套措施温暖着林区人的心,提升了林区职工的幸福指数,为维护林区和谐稳定构建了坚实保障。
基础建设,林区面貌焕然一新低矮潮湿、透风漏雨的泥草房,泥浆翻滚的烂路,横七竖八的柴火垛和呼呼透风的木板障子围墙,满目疮痍的棚户区是林区的疮疤,也是林区人的心病。天保工程实施后,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给林区职工带来了福音。
截至2009年底,棚户区改造竣工540万平方米,10.8万户林区职工告别了草苫房顶、报纸糊墙的板夹泥平房,搬进了水电气齐全的新楼房,实现了日夜企盼的夙愿。林业棚户区和危旧房规划改造61.67万户,新建住宅3083.66万平方米,政策阳光照射山林深处,职工心里有了盼头,越来越多的林区人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在为职工解决住房困难的同时,林区结合生产布局的调整,逐步构建起了山上生产区、山下生活区,山上山下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林区职工从吃住在山上到生活在山下,森林资源隐性消耗大大减少的同时,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取得了飞跃式提高。
在山上,滞后的生产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多余林场和储木场被精简撤并,或转为森林管护站;曾经无电、无交通、无通讯条件的各类三无管护站改造成了硬化、绿化、美化的三化站;林区的安全饮水全口径纳入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民生道路也逐步纳入了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规划,林区供电、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封闭落后的林区正逐步与社会接轨。在山下,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美化,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整洁亮丽,学校、医院等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以局址为中心的小城镇吸引着人口和劳动力的聚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林区正向着城镇化发展,生活正奔着小康水平迈进。不仅国有林区职工的住房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深居林区的贫困农牧民群众也享受到了工程的实惠。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西藏天保工程区,结合小城镇建设,将贫困农牧民群众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定居,牲畜按政策规定实行圈养并给予相关补贴,2503户、1.5万人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获得稳定的安身之所。如春天里的第一声惊雷,天保工程唤醒了沉寂太久的林区。
林区面貌焕然一新,林区群众精神为之振奋,激发出更强烈的建设新林区的愿望和活力。民心聚拢,林区社会稳定和谐使林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天保工程也在潜移默化间作用于人的内心。以天保第一省四川为例,在2008年全省大众投票中,实施天保工程排名第一,位列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10件大事之首。
天保工程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林区人更是全力支持。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凸显,对森林资源的管护反哺了工程区的经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护远比采伐所得效益更大更具有可持续性。于是,更严格的天然林保护措施在一些地区出台,新疆放弃对天保工程定产的8万立方米木材产量,全面实现停伐山区天然林;伊春林区停止了红松采伐;大兴安岭林区停止了樟子松采伐,各地普遍加大了对珍稀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林区职工群众从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的多种产业中获利受益,乱砍滥伐、偷伐盗伐情况明显减少,四川省森林刑事案件发生率和实施初相比下降50%以上;重庆市天保工程区林政案件数量比工程实施前下降35%,立案调查乱砍滥伐林木数量下降了44%。保护生态的意识深入人心、渐成氛围,保护森林资源成为林区人的自觉行动,林区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就业状况全面好转,工资收入稳定增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从踉跄难行到平稳前进,新林区整装待发,跟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重新上路。
下一个十年,天保工程将实施更为普惠林区群众的民生举措,助力林区快跑起来。
本文来源: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www.vlookin.net
Copyright © 2000-2024 www.vlookin.net. 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53064219号-3